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相關資料圖)
《1》
有位茶友來留言。
說了句有點憤慨的話:
“為什么我喝茶從來沒覺得香,也沒覺得多好喝,只有苦味和澀味?”
李麻花聽了,有點心疼他。
一針見血地說:“這是喝了多少劣質茶,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啊!!”
的確,我們的味蕾是很敏感,且脆弱的。
若是有好茶打底,劣質茶一喝,才會辨識得出來。
就像認識了李逵,見到李鬼,才能慧眼識好漢。
而若是從來沒有喝過好茶,一直在劣質茶身邊打轉,沒有對比,何來區別?
其實,在每個人心中,對“好茶”都有獨到的看法,自己的定義。
有人說,茶葉就是越香越好;
也有人說,茶葉必須有甜味才優秀;
還有人說,茶葉耐泡,有香有水有韻味,才稱得上是好茶……
當然,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標準(詳情參考國標)。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苦味和澀味,并不是好茶該有的正常表現。
《2》
俗話說,不苦不澀不是茶。
言下之意是,一款茶葉,如果一點都不苦也不澀,那就不正常了。
理論上,說對也對。
因為茶葉當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呈苦澀味的物質。
不僅僅是茶,其他的綠色植物,葉片里都離不開含有苦澀感的成分,比如我們平時喝的曬干的草藥、中藥等等,用來泡水或者煮水,基本上都有苦澀感。
不過,比起普通的草藥,茶青鮮葉要經過一系列加工,才會變成我們喝到的茶。
而所有的茶葉,在原始狀態下,都是帶芽葉的植物。
就像外界所說,它們就是一片再普通不過的葉子。
之后,由不同的工藝和發酵程度,制作完成后,才劃分成了六大茶類。
制茶的過程,有簡單,也有復雜。
要說簡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白茶了,不炒不揉不殺青,以萎凋和干燥為主。
論復雜,則就要提到武夷巖茶了,工序多,難度大,采摘下來后要攤晾,要殺青,要發酵,要焙火。
尤其是焙火,未必一次就能搞定,需要多次焙,甚至反復焙。
但是,無論是簡單還是復雜,都有一個共性——去除多余的水分。
當鮮葉中的水分大量排出的同時,青葉里多余的苦澀物質,也會一并離開。
只要工藝得當,制作精良,好茶身體里留下來的苦澀物質,是很少的。
當然了,即使是制茶大神,也沒有辦法把苦澀物質完完全全地趕走,難以做到一絲苦澀感也無。
只能是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把它們流失出去。
正因如此,“不苦不澀不是茶”這句話,一直流傳在茶圈中。
甚至于,被有一些商家當作擋箭牌,來回應自己所售茶葉苦澀而遭到質疑的情況。
可若從實際出發,卻是漏洞百出,無法站住腳。
《3》
據科學研究表明,茶葉當中呈苦味的物質是咖啡堿。
而呈澀味的物質,則是茶多酚。
簡單來說,它們倆各司其職,一個負責讓茶湯苦,一個負責讓茶湯澀。
所以,當一款茶葉中,茶多酚和咖啡堿的含量太高,并且沖泡的時候,大量釋放到湯水里。
那么,茶湯喝起來就會又苦又澀,難以下咽。
至于這樣的茶,必定是無法稱作“好茶”的。
如同開頭那位茶友的留言里,喝茶除了喝到苦味和澀味,壓根沒有感受到豐富的香氣,更沒有覺得茶湯好喝。
既然如此,喝這樣的茶純屬給自己的味蕾找虐,還不如喝白開水,何苦來哉?
畢竟,沒有人是喜歡“吃苦”的。
順便澄清一下,雖然前面提到茶葉中的苦澀物質無法徹底消除,但不代表所有茶喝起來都會濃釅苦澀。
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概念。
在茶葉的細胞中,除了茶多酚和咖啡堿以外,還有其他的有益物質。
在大家的共同作用下,茶湯才會變得香清甘活,芳香撲鼻,回甘生津,韻味十足。
特別是當其他物質,如茶氨酸的含量,高于茶多酚和咖啡堿,那么苦澀味就會被鮮爽味給壓制住,并且中和掉。
因此,茶湯喝起來非但不會覺得苦與澀,反而鮮爽清甜,柔潤稠滑。
只有不好的劣質茶,才會在苦澀物質含量極高的同時,其他營養物質的含量極度匱乏。
于是,這種茶湯喝起來,寡淡、輕薄、鮮爽感弱,苦澀和澀味非常明顯。
即便是拋開口感,單從營養價值上來說,這樣的茶葉也不能算作好茶。
長期喝苦澀的茶,不僅對味蕾是折磨、是傷害,對身體更沒有好處。
《4》
除了茶葉自身品質的原因,還和泡茶的手法有關系。
品質優秀的茶,如果遇到“不公正”的沖泡,照樣也會變得面目全非不好喝。
最典型的,就是悶泡。
用蓋碗泡茶時,注水結束后,沒有及時倒出茶湯,而是刻意延長了茶葉與水接觸的時間。
拿著蓋子,左撥右撥,裝作是在刮去浮沫的樣子。
一通操作下來,茶葉已經悶在水里好幾分鐘了。
湯色變得極深沉,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堿,也已經來到了茶湯中。
與此同時,芳香物質在悶泡的時候,大量揮發。
所以,一泡內質豐富的好茶,被一陣折騰以后,變得很難喝。
又苦又澀,香氣寡淡,極其難喝。
實際上,好茶內質豐沛,營養物質含量高,滋味物質豐富,一泡就有好味道。
好比一塊吸飽了水的毛巾,輕輕一擰,就能出水。
沒有必要悶泡,快出水反而更能體現出它的優勢,讓滋味物質均勻浸出,不苦不澀,湯水飽滿。
唯有品質不佳,內質單薄,養分少的茶,才需要拼命悶泡。
因為快出水對它們來說,沒有辦法釋放足夠的物質,呈現出來的茶湯,寡淡無味,如同白開水。
另外還有一點,泡茶之前,要合理控制投茶量。
凡事都講究過猶不及,茶葉不是放得越多越好喝。
過量投茶,泡出來的茶味肯定是極濃釅、極苦澀的,不好喝。
《5》
當然了,茶多酚和咖啡堿并不是不好。
在含量適中的情況下,與其他養分一起攝入體內,其實是有益處的。
但如果過量了,那就不行了。
長期攝入,容易讓身體埋下隱患。
比如有痛風癥狀的茶客,如果喝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太高的茶,時間一長,就會加重身體的負擔。
無異于是雪上加霜,不如不喝。
既然要喝茶,就一邊享受茶湯帶來的美好體驗,一邊讓身體舒服。
如果一杯滿是缺點的茶湯,無香無韻,苦澀難忍,擺在面前,還不如扭頭去喝白開水。
切勿委屈了自己,更別拿身體開玩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上一篇:新一批約400名銀齡教師將支援西部,今年新增3所受援高校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