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頭條健康熱榜消息,有專家建議盡快關停農村小油坊,自榨油在食用后會增加致癌的風險,原因是首先其沒有經歷任何的精練工藝,并且由榨取出來就保存在油桶中,保質期有限,雜質過多容易變質,影響健康。其次是自榨油原料并沒有細致挑選,容易摻入發霉原料,導致黃曲霉素超標,長期食用會致癌。另外某些小作坊的環境衛生令人堪憂,各種臟亂差,容易導致細菌滋生,混合到自榨油中,威脅食用者生命安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黃曲霉素確實存在于自榨油原料中,并且很難去除。專家給出的理由是小作坊土法榨油在選取原材料環節無法分辨霉變原材料,尤其像花生等作物中的霉變有的存在于內部,很難被發現。
加上自榨油沒有任何的精煉提純工藝,油榨出來存放在油桶里容易過期,最為關鍵的是溫度達到270℃才能殺死黃曲霉素,而普通油溫才150℃~200℃。
1993年,黃曲霉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一類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有專家稱:“黃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1毫克黃曲霉素就能誘發癌癥,20毫克就可置人于死地。”因此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取締農村小油坊。
很難分辨食物是否含有黃曲霉素,但是通過優選、晾曬、水洗、加熱可以顯著減少含量。而植物油去毒工藝也比較成熟,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劑,攪拌后靜置沉淀,取上層清油,毒素含量大為降低。
第二,雖然黃曲霉素毒性較強,但是平時攝入含量較低。
按照現有食品安全標準,常見食品中黃曲霉素的含量最高不得超過20微克/千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誤食含有黃曲霉素濃度超過1毫克/千克的食物,有可能引起黃曲霉素中毒。
而一般土法壓榨的食用油并不像大米一樣是主食,所以攝入總量不會太多,加上原材料精選,如果榨油坊再增加檢測和消除設備就能有效避免超標問題。
當年,專家們也是根據豬油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等問題,勸誡大家不要吃豬油,但是卻忽略了傳統。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如果只是工藝問題,可以適當調整的話,無論是作坊主還是消費者都能推動其改進和發展。
而對于花生這樣容易滋生黃曲霉素的食物,消費者和作坊主都應該高度重視,提前完善檢測設備,現在也非常方便,一支精度很高的熒光光度計也不過幾百元,就能輕松判斷檢出黃曲霉素。
第三,真正的危害是食品安全不達標。
其實,無論是自榨油,還是商品油只要符合國家標準都應該視為安全食品,因此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食品安全本身。
不光食用油有被黃曲霉素污染的可能性,筷子、砧板等廚房用具,大米、小米、豆類、堅果等食品也有類似風險。
我們一方面要普及科學知識,在源頭防止污染,另一方面要對商品油加大監測力量,對土法榨油作坊提供技術指導等方式,完善食品安全達標率。#農村自榨油到底能不能吃#
如果只是一味地說土法榨油作坊不規范,不安全,就建議取締,難免會讓消費者聯想到這是食用油公司的營銷行為,令人反感,并不能起到良好的科普效果。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