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夢見呢,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掃帚還長!哎呀那個太陽曬起來,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我的確做了這個夢,后來我又做了一次這個夢,夢到呢,那個田吶,都不是田了,水稻像一棵大樹,上面呢凈是穗子……”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對雜交水稻高產的一個理想追求,也是袁隆平院士的中國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十八數藏聯合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袁夢計劃”發起公益活動,圍繞“袁夢計劃”,結合袁隆平院士音頻,推出禾下乘涼夢、水稻中國夢、水稻全球夢、億畝荒灘變良田夢等數字藏品,這是給雜交水稻的頌歌,給袁隆平院士的頌歌,給懷揣夢想之人的頌歌,給國家和人民的頌歌。
袁夢綠洲 圓夢中國
“我們袁夢計劃最保守的估計,畝產三百公斤,一年增產的糧食有三百億公斤,可以多養活一億人口,現在想想都比較保守。我們想讓我們的袁夢計劃,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完全實現,為中國的糧食自給,做出貢獻,為脫貧致富,做出作用?!?/p>
稻花香里說豐年,禾下乘涼夢萬千。袁隆平院士念念不忘的是與水稻相關的3個夢想。他的第一個夢想是,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他的第二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解決人類饑荒做出貢獻;他的第三個夢想,就是希望在我國的鹽堿地上種出高產水稻。
袁夢計劃-水稻中國夢
“中國的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一部分,如果人家一卡進口,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的。我們國家耕地面積少,只有十八億畝農田,但是我們國家有十幾億畝鹽堿地,其中能夠種水稻的將近兩億畝,如果能種海水稻,研究成功了至少能增加一億畝耕地,這是什么概念呢,可以多養活一億人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水稻增產的方法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p>
2019年,年逾九旬的袁隆平院士依然心懷夢想,在內蒙古興安盟正式發起“袁夢計劃”,改良1億畝鹽堿地,在鹽堿地上種植水稻,讓億畝荒漠變綠洲,產出的稻米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這是對鹽堿地和耐鹽堿稻種的雙重考驗,更是對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重大考驗,在我們看來如此困難的事情,袁隆平院士卻是心懷夢想,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秉承宏愿 薪火相傳
2021年3月,歷時2年的努力,國家科技部發布了關于支持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文件。然而就在5月22日這天,袁隆平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留下了造福人類的雜交水稻,留下了永生不息的“隆平精神”,同時他還留下了他未實現的夢想——億畝荒灘變綠洲的水稻中國夢!袁隆平院士逝世后,袁隆平兒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繼承衣缽,繼續“袁夢計劃”。
“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退休對我來講是不存在的,只要身體好,能工作就行,只要不癡呆。我現在時間很緊,84歲了,我希望能夠在85歲左右突破1000公斤,我始終都還在努力使我的夢想成真,也希望與你們共勉?!?/p>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為人民吃飽飯而努力,嘔心瀝血研究雜交水稻,即使在他彌留之際,仍然心系著他的水稻科研事業?!霸瑝粲媱潯睘楸U现袊鴩壹Z食和生態安全提供了技術儲備和產業化基礎,也為同一緯度、同一氣候帶上的國家種植耐鹽堿水稻提供了樣本。在湖南、重慶、海南、內蒙古,甚至遠在大洋彼岸的非洲、美洲大陸上,袁隆平院士播撒下的每一粒種子都努力地生長、結穗、增產。這位一生逐夢不停步的老人,用他堅定的信念,竭盡所能去消除饑餓,用寬闊的胸襟為全世界人民帶去福祉。
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袁隆平院士的事跡在這片他深愛著的土地上永久流傳,而他那些質樸無華又擲地有聲的話語,也無時無刻不在催人后繼賡續前行。袁隆平精神是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是腳踏實地的追夢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品格和中國優秀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十八數藏通過數字化形式,圍繞數字藏品領域發揮獨特功能優勢,為“袁夢計劃”及公益領域賦能,通過鏈接機構、企業、社會大眾等多方,展示袁隆平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將袁隆平院士“中華拓荒人”的薪火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袁夢計劃,為中國的鹽堿地改良事業添磚加瓦。
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數字產業中心負責人李能表示: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作為“袁夢計劃”的聯合發起方和執行方,此次聯合國內領先的數字藏品平臺——十八數藏,發起“袁夢計劃”公益活動,以數賦能、以虛促實,讓“袁夢”在數字世界接續,號召并帶動更多人了解、參與、助力“袁夢計劃”,一起攜手,共同實現“水稻中國夢”!
未來,圍繞“袁夢計劃”,十八數藏將繼續運用數字技術及元宇宙生態,助力科研農業發展、虛實聯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公益聲音。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