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5月17日電(郭其鈺 應鵬)走進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陽鎮太陽村,一片片平整的農田分布在群山之間,一位身材小巧被迷彩服和草帽“武裝”起來的身影正帶領著一群村民在田野里穿梭。這是民建會員、臨安元生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梅芳。
2010年,不忍父親年事已高仍在田間操勞,陳梅芳告別城市生活,回到村里接過父親手中的鐮刀。育秧、開插秧機……陳梅芳從頭干起,兩三年時間終于熟悉了農活,也從一個上班族變成了新農人。
她還記得,剛發展循環農業時,因為沒有經驗,在稻田里養泥鰍、鴨子,結果跑得無影無蹤,損失了七八萬元。2016年,正值水稻收割時節,連日陰雨高溫天氣讓田地里來不及收割的稻子發了芽,只能以低價賣出,損失了四五十萬元。
憑著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和踏實作風,陳梅芳逐漸掌握水稻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水稻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條持續延伸……
“我們自家生產經營步入了正軌,但是村里還有許多良田由于戶主外出打工而撂荒、一些村民的收入還比較低,所以就想帶著大家一起干。”陳梅芳一家家上門發動,聯合村民115人,承租土地近3000畝,成立了臨安元生糧油專業合作社。太陽村的傳統產業也走上了一體化的新道路。
在陳梅芳的帶領下,合作社堅持選用優質稻米品種,建立了省級標準化育秧烘干中心和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標準,精心培育生產的大米一上市就獲得市場認可,合作社注冊的“浙太”商標和“太陽米”品牌也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