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蘇雅
航天技術不僅能叩問蒼穹,也可以助力生態文明建設。8月19日,記者從航天科工二院23所獲悉,近年來,該所航天新氣象公司深度參與雄安新區“氣象大腦”建設,在白洋淀安裝的28套生態水文氣象站填補了流域監測空白。
白洋淀地處雄安新區核心位置,在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系統平衡、調節河北平原乃至京津地區氣候、補充地下水源、調蓄洪水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此前,白洋淀流域存在監測系統不完備、標準不統一、多頭管理等問題,嚴重制約白洋淀修復和保護。
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淀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為了對白洋淀生態水資源監測和保護提供更精細的服務,自去年起,航天新氣象公司配合氣象部門、生態環境部門等單位,在白洋淀安裝了28套生態水文氣象站,填補了流域監測空白,首次實現多部門、多要素、多類型綜合信息化系統的統一謀劃、建設、管理。目前,這些站點正在持續發揮作用,為白洋淀區域提供“氣象眼”。
今年1月,我國第27個國家氣候觀象臺——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設立,航天新氣象公司也深度參與建設,新一代智能自動氣象站、生態通量觀測站、水文氣象觀測站、風廓線雷達、毫米波測云儀等5款產品,搭建起“氣象大腦”及氣象觀測基準網、氣象感知泛在網、氣象物聯網,所有數據接入“雄安云”,并搭建了氣象物聯網專網,實現對氣象信息的實時處理、多維重構和智能分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