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實習生 葉珊
6月,水稻生長的關鍵期,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水稻栽培專家馬均的腳步沒有停止,從溫江試驗田出發,來到眉山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推廣新技術、培訓農民、解決種植問題,“雖然還沒到收獲的季節,但不出意外,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馬均信心十足。
牢記總書記囑托,以行動和初心踐行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堅持不懈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馬均通過輸良才、建良臺、育良種、推良技、獻良策、顯良效,實現“六良聯動”,在“天府糧倉”建設中彰顯川農人的使命擔當。
(資料圖片)
馬均(左)在田間指導種糧大戶育秧。受訪者供圖
推廣新技術,探索新模式
6月6日,中國農技協、四川農業大學四川東坡永豐水稻科技小院正式掛牌運行。專家團隊和研究生入駐后,馬均教授團隊將通過試驗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培訓新人才、解決新問題,實現“千斤糧萬元錢”目標。
“去年雖然遭遇嚴重高溫干旱,但1500畝基地水稻平均畝產仍然超過700公斤,比前一年增加20公斤以上;從106個水稻新品種中篩選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質水稻新品種3個、新技術2個,今年已擴大示范。”在永豐水稻科技小院,馬均教授說,今年產量可期。
精準對接地方,緊密結合市場。馬均介紹,團隊派出科技特派員進行技術培訓,并通過新技術展示,召開現場會、田間地頭指導以及網上宣傳答疑等多種推廣途徑,就是為了盡快把技術推廣到千家萬戶。
此外,馬均積極為制定四川省、眉山市以及東坡區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行動方案獻言獻策。他表示,將從突破性水稻新品種篩選、全程機械化精準增效技術、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水稻綠色安全生產技術、智能化農機裝備及其技術更新等方面發力,打造產量更高、品質更優、效能更大、食用更安全、環境更美的新基地。
立德樹人,培養知農愛農人才
一面是助農,另一面是育人。為建設“天府糧倉”輸送高層次技術人才,馬均帶領學生深入稻田,解決農業科學技術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再到農民大田的技術難題,選派研究生常駐基地開展論文研究,將“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堅定信念融入教學,促進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馬均表示,在就業形勢嚴峻情況下,學生今年就業情況可觀,用人單位對川農學子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表現出認可。“今年一位博士畢業生早早在四川省農科院落實了工作,得到一致好評。”
讓青年學者在田間留得住,能產出科研成果,四川農業大學深化新時代本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行動,探索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馬均培養的絕大部分學生都在從事水稻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骨干,相繼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科技獎勵10余項。
同時,馬均也十分注重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通過傳、幫、帶等途徑,培養了不少帶不走的“土專家”“田秀才”。
讓“天府糧倉”裝滿優質糧放心糧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聽取了馬均教授對水稻試驗育種和種植推廣情況的匯報。
這一年來,馬均牢記囑托,主動擔當,把全面服務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與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結合起來,讓“天府糧倉”裝滿優質糧、放心糧,以實干實績回報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第一要務”。馬均強調,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糧食安全與穩定對國家發展是重中之重,讓更多人吃飽飯、吃好飯,自己每一天都不敢懈怠。
“雖然今年水稻還沒到收獲的季節,但目前根據它的長勢長相、分蘗速度、植株高度與粗度、葉相以及根系的發育情況等來判斷,不出意外,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馬均說。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