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巴腹地,依秦嶺傍巴山,曾經的國家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陜西省石泉縣,近年來把教育數字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助推器,堅持綜合施策,強化應用驅動,努力補齊山區教育資源短板,賦能山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構建常態長效發展機制。針對山區縣教育發展人才引進難、學校布局分散、優質資源匱乏等問題,石泉縣堅持“城鄉聯動、資源共享、融合發展”,形成了縣政府抓統籌保障、教育行政部門抓組織實施、師訓教研中心抓融合應用、縣電教中心抓服務保障、學校抓具體落實、教育督導部門抓評估考核的協同推進機制。
資金保障方面,在縣財政每年投入的基礎上,教育系統內部建立了“三個10%”的經費投入機制,即各校每年用于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設備運轉維護、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成果獎勵經費分別不得低于學校公用經費的10%,并不斷完善縣級骨干教師包片、片區示范教師包鎮、學校專業教師包點的縣、片、校三級技術服務體系,為推進教育數字化提供技術保障。
(相關資料圖)
為加強創新融合應用,縣教體科技局還建立了督導巡查和工作激勵機制,堅持分類推進,一校一策,每學期對學校教育數字化工作進行督導巡查,對學校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應用方面存在的短板進行把脈問診。同時,把教育數字化工作納入中小學常規管理和年度教學質量綜合評估考核范疇,考核結果與校長年終考核實行硬掛鉤,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
推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針對學校網絡研修、資源共享缺少平臺的現狀,在完成教育城域網建設的基礎上,2021年石泉縣開發了教育資源云平臺,為全縣每所學校、教體單位開通了專屬空間,每所學校開發的優質資源自動匯聚到平臺上供其他學校選用,形成平臺應用的“研、訓、用、建”一體化。
為解決傳統教師培訓針對性不強、工學矛盾突出、教師參與少、成長緩慢等問題,石泉縣建立了基于“線上引路、線下實踐、跟蹤指導、達標提升”的教師“領航課”模式,從“三級三類”教師隊伍體系中遴選骨干教師組成學科團隊,確定領航示范教師,學科團隊參與打磨,形成凸顯專題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精品課,通過縣教育資源云平臺進行線上示范、線上點評的引領示范。
與此同時,石泉縣還與廣東深圳、四川成都等地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簽訂了教師培訓協議,常態化開展網絡教研,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石泉,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教育差距。
深化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為整合各類教育數據,石泉縣2022年完成了智慧教育服務中心建設,通過全視角、多維度的教育數據為科學決策、精準管理和高效服務提供支撐。同時,按照城鄉一體分批次對各學校數字化設備進行升級換代和網絡改造,不斷優化數字化應用環境,堅持“領導懂、骨干精、全員會”的原則分層分類組織教師研訓,全面提高校長的數字化領導力、數據治理能力。
針對教學點師資缺乏、教師老齡化嚴重、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早在2013年石泉縣就比照“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為全縣教學點配齊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按照“縣級培訓促普及、校本培訓強應用、送培到校提質量”的思路對教學點教師強化培訓,切實提高教學點教師的資源應用能力和水平。各教學點依托數字教育資源開齊開足了之前因師資缺乏而未開設的音樂、美術等課程。生動的畫面、規范的動作、美麗的圖畫、動聽的歌曲,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深深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師也改變教學點“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
2022年9月,石泉縣出臺了《石泉縣教育提振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加快構建教育數字化保障體系、管理服務體系、數據治理體系,形成縣域智慧教育生態圈。為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需要,石泉縣堅持應用驅動、問題導向,推進“安全預警”“智慧管理”“資源共享”“智慧教學”“能力提升”五大系統的應用,努力探索教育評價數字化、家校共育協同化、安全管理前置化和教育管理高效化。各學校對標全縣教育數字化的總體規劃和要求,因地制宜,融合應用技術手段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涌現出銀龍小學的“‘四慧’教師和‘六慧’學生數字化評價”、池河中學的“智慧生態課堂”等一大批典型應用案例,呈現出數字技術應用百花齊放的態勢。
(作者單位系陜西省石泉縣電教中心)